青岛即墨蓝村法庭:老百姓家门口的“枫桥式法庭”
“法官,因为最近特别忙,白天开庭确实不太方便,能不能晚一点等我下班再开庭呢?”
“法官,这个案件我愿意和原告协商解决,可以去法院调解,但是我白天实在走不开,能不能安排在晚上?”
这是前不久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蓝村法庭法官与案件当事人的对话。
今年3月,即墨法院蓝村法庭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根据“三个便于”的法庭工作原则,设立夜间法庭,每周三晚上组织开庭、调解,把司法服务延伸至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帮助群众下班后踏踏实实地敞开心扉、化解纠纷。夜间法庭开设以来,已开庭审理案件38件,组织调解34次。
“近年来,即墨法院创新‘互联网+社区'矛盾多元化解新模式,蓝村法庭积极融入街道‘1165'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站,设立夜间法庭,让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交出了基层治理的优秀答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三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蓝村法庭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命名为‘枫桥式人民法庭'。”即墨区人民法院院长陈刚告诉记者。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来到蓝村法庭采访,了解法庭庭长张国先和法官们的工作和日常。
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
近年来,蓝村法庭所在的蓝村街道创新推出党建一核引领、社会多元共治的“1165”社会治理模式,蓝村法庭积极融入,聚焦群众需求,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原有的硬件设施,以“一部电脑、一根网线”为“标配”,接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山东移动“微法院”,在社区打造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站,集成网上立案、在线诉讼、诉前调解等功能,实现矛盾纠纷全领域覆盖,群众在社区即可网上立案、在线诉讼。
“法庭充分发挥街道、社区、村居三级政法员熟悉民情、贴近群众的优势,指导政法员开展诉前调解、法律咨询、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等工作,把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法律服务。”记者采访中,蓝村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罗红顺对记者说。
构建“全方位”司法服务体系
蓝村法庭将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延伸到社区、村居,把诉讼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同时,法院还通过夜间法庭、周末法庭、线上法庭、巡回审判等多种方式为群众提供便利的司法服务。
窦某某因西瓜品质问题与翟某某产生纠纷,索赔无果后提起诉讼,法庭庭长张国先积极介入,通过多次连线劝解,并提议组织网络庭审调解以减少诉讼成本,最终促使双方和解。
“真的没想到,一分钱没花,没出社区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真是咱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庭!”拿到被拖欠的劳务费,为7位工人讨薪的工程负责人程某长舒一口气。何某某拖欠吴某、刘某等7名工人11万元劳务费一年之久。在社区看到诉前调解宣传栏的程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一站式诉讼服务工作站,接待他的王演庄管区政法员、工作站调解员于锡中受理后,在法庭法官指导下,多次与双方沟通,最终促使何某某当场支付了所欠劳务费。
记者了解到,工作站自建成以来在便民服务各环节发力,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设窗口,政法员与志愿律师值班,提供免费服务并指导相关操作,已助数百人网上立案等,节省费用。同时,畅通“调转诉、诉转调”双向通道,创新要素式调解模式,制定指引,明确调解要点,实现社区线上全流程解纷。
构建“多维度”审判职能延伸体系
近年来,蓝村法庭不断延伸审判职能,主动作为,从多维度参与社会治理,为基层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农村土地承包、排水设施建设等基层治理薄弱环节,法庭及时发出司法建议书,推动相关部门完善治理措施,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司法智慧。
坚持服务乡村振兴,坚持“司法跟着项目走”,围绕辖区重大项目建设与运营,法庭主动走访,就地办案,现场化解各类纠纷上百件,为项目推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以司法力量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通过开展法德讲堂、巡回审判、法律大集等多元化普法活动,全面覆盖普法对象,有效提升基层干部依法治理能力与群众法律意识,促进基层法治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法治活力。